做個好家長
如何做個好家長
時間:2017-02-18    瀏覽:

    現在有很多重要的崗位都要培訓并持證上崗,但當家長不用,孩子一出生,你就是法定意義上的家長了,對于育兒知識你或許還了解些,但對于如何教育孩子,如何教育好一個初中的孩子,可能就得摸著石頭過河了,生一個孩子很容易,愛孩子也容易,老母雞都會,但真正的教育好一個孩子真不易,現在都是獨生子女,前沒有借鑒,后沒有彌補,其實,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,它涉及內容非常廣泛,干這行時間越長,越覺得教育孩子是件很難的事,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在單位你做任何工作都有退休的時候,但是做家長,你不可能退休,家庭教育事關千家萬戶,也事關一個國家的希望未來,所以有人說推動搖籃的手,也是推動民族前進的手。對于家長來說,不要求每人都成為教育專家,但我們需要了解些孩子們成長的規律,了解些教育的常識,這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今天談的題目很大,時間關系,重點談兩點吧。
    一、家庭教育的誤區和對策
    一)、家長忽視榜樣的力量
    哲人曾經說過:“好父親勝過100個教師”,“好母親可以締造一個優秀的民族”。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、成人和成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較,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。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,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個課堂;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。孫敬修老前輩曾說過:孩子的眼睛是照相機,腦子是錄音機,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們心上,要做好榜樣啊。在家里,孩子就是個小雷達,家長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他的眼睛,若家長言行不一,后果不堪設想。比如說,家長一邊打麻將,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,孩子當然不愿意學習。當父親說:“老子沒出息,你也想跟老子一樣沒出息嗎?”孩子就會想,你說你沒出息,我看你那打麻將時也挺開心,你沒上大學,小日子過的也不錯呀。為什么非要我上大學呢?你若上班吊兒郎當,對待工作不負責任,要求孩子對學習嚴謹踏實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為那也是他的工作呀!你對工作的態度直接影響他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。前幾天,我愛人接了一個刑事案件,北京體育大學一個大四的學生, 20多刀殺死女友后并自殺未遂,小伙子,自幼習武,一米八多,一表人才,一審判死刑,他們幾個律師上午到看守所會見后,都沒心思吃午飯,覺得這孩子實在太可惜。但和他父親見面后,頓時明白這孩子走到今天的原因,他父親曾痛苦的的說:這孩子從小就很乖,不像我脾氣暴躁,說話就急眼,急眼就動手。在家中,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影響教育著子女,只是你沒意識到罷了。你不要覺得生活小事無所謂,要知道,教育無小事,孩子長大后出問題,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,換句話說,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,有兩個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。孩子的成功與否,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不要只羨慕別人的孩子學習好,要自己反思,你像別的家長那樣付出了嗎?不要抱怨孩子,孩子都是好孩子,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師和家長。
    在家庭中,我們經常聽到孩子說父母“沒文化”。尤其是上了中學的孩子,對家長說這句話有時好像口頭禪一樣。不少家長聽到這話時,心里很郁悶,其實,孩子說家長“沒文化”是源于對父母言行的直接感受。由于不少父母看不到孩子在一天天長大,總把孩子當小孩兒看待,只關心孩子的生活瑣事,每當這時,孩子就會想:“我又不是三、五歲的小孩兒,真討厭! 真羅嗦,盡說些廢話?!奔又械母改覆簧朴趯W習教育知識和教育方法,對時事政治、社會動態、科技知識等知之甚少,孩子和你聊什么,你都不懂,父母“沒文化”的感覺,便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產生,一些孩子就片面認為父母是老土、水平低、沒知識。于是,什么話都不愿意與父母說,逐漸在家里“自我封閉”。其實,合格的家長并不是要求父母有多高的學歷、有多高的社會地位、有多少金錢。曾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:在偏僻的農村,有一位父親,在兒子上學的第一天做作業時,他就拿本書坐在他旁邊看,在父親的示范下,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,孩子一天天長大,后來他終于發現了父親的秘密:他崇拜的父親竟然是個文盲,懂事的兒子沒有揭穿父親,只是更加努力學習。我們不必想這個故事的真實性,但這位父親的教子行為就讓人佩服,文盲的他,明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。像這種事,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為了他的女兒也做過,他在家工作經常用電腦,上小學的女兒就認為他在玩,給她講道理她不信,沒辦法,只要女兒學習,只要他在家,他就會拿本書在他旁邊看。我兒子上高中以前,我幾乎沒看過電視連續劇,所以到今天我兒子也從不看電視劇,而現在我覺得沒事一身輕了,偶爾看個電視劇,每次被他看到,他都會非常不屑的說:真是老太太了,沒事摟著電視看泡沫劇,學點什么不好呀。我無語,因為我給他養成了那樣的習慣,所以到現在,盡管孩子不在身邊,我每天在家都看會兒書,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,怕和他沒有共同語言,更怕被他瞧不起!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藝術,僅憑良好的愿望和強烈的動機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的,養不教,父母之過,所以咱們家長爭取在行為習慣、為人處事等各方面給孩子做出表率,做個榜樣,少看點電視、少玩會兒麻將,擠點時間,多看點書,和孩子一起成長,做一個合格盡職的父母。
    二)、重視分數,輕視過程
    要說現在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分數,那是不現實的,孩子成績不好,一是家長面子不好看,二是分數確實關系到孩子的前途。所以家長看重分數沒有錯,問題是你只看分數,只重結果,那就不對了。孩子不同的學習階段,家長對待分數的態度應有所不同。小學階段,孩子的分數不重要,家長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能力,拓寬知識面上。初中階段,初一、初二孩子上課必須認真聽,保質保量完成作業,做好課內的事,不必加太多的課外習題,剩余的時間,可讓孩子讀大量的課外讀物,如簡單的英語故事、優美的散文,科技讀物及相關的報刊雜志等等,這些書不僅使孩子思維活躍,視野開闊,學習興趣濃厚,而且對寫作、學理科都幫助很大,興趣廣泛,對將來高考報志愿都有好處。這猶如蓋高樓,地基打得越寬、越實,才穩當。初三面臨中考,分數很重要,要做大量的課外習題,見題型,訓練技巧,總結規律。這時成績會提高很快。我兒子在小學時,主要訓練他記憶力,拓寬他知識面,小學升初中時70多人,排名27名,很低;初二時,年級前十,中考年級第一,全局兩千多人排名21,可到唐山一中,一千三百多人排九百多名,但到高三第一學期時年級前十五,這說明什么問題呢?小學基礎打得好,初中有后勁,初中知識面拓的寬,高中就有后勁,這叫厚積薄發,而且孩子學習有目標,有動力,這猶如一輛汽車,發動機打著了,自己會跑得很快,若發動機打不著,只靠人推,那就真費勁了?,F在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從小拿高分,卻忽視了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,是舍本逐末,致使孩子對學習沒興趣,沒有后勁。加班加點做習題的學生是今天的成功者,但是明天的失敗者。許多孩子小學成績優秀,越到高年級,成績越差,越差越沒興趣,形成惡性循環。所以,重視分數是有階段的。咱們有些家長平時不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,只看重考試分數,只以分數論英雄,分高,高興獎勵,分低,臭罵一氣,更有甚者胖揍一頓,這都是不可取的,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,平時多關注孩子的學習,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,給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,孩子才有好的分數、好的未來。
    三)、重補習輕自學能力
    現在一些有知識的家長,對孩子的學習輔導過于包辦,當孩子的學習稍微遇到一些困難,家長就幫助解決,這無形中讓孩子在學習上依賴父母,往往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,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。家長指導孩子的學習,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會學習,教師教是為了不教。孩子對家長輔導越依賴,到高階段學習就越吃力。也有一部分家長給孩子盲目請家教,據有的學生反映,他們周末全部用來補課,根本沒有自己可支配的時間,更有甚者沒有時間完成老師布置得作業。我并不完全反對請家教,但要因人而異,具體情況具體分析,如果孩子基礎差,上課確實聽不明白,可以讓家教針對性的補習,這樣對孩子學習是有幫助的,如果孩子成績很好,想再提高難度,拓寬知識面也可以,但無論什么樣的補習都要有針對性,不能說我掏錢請了家教,把孩子交給他,家長就算萬事大吉了。孩子成績一旦沒有提高,我們家長還振振有詞:我花這么多錢給你請老師,你還學不好,你對得起誰呀!舉個例子:孩子嬰幼兒期,我們是抱著,一歲多開始學走路,家長攙扶著她,兩歲多,走穩了,家長在旁關注著他,再大一點,我們就可放手讓他可盡情的奔跑了。學習和走路的道理是一樣的。幼兒學習、游戲,家長全程陪同;小學生的學習需要攙扶,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養成習慣,開發智力;初中生的學習需要關注,家長關注孩子的心靈需求,高中生的學習家長就可以放手了,如果你永遠抱著她,他一輩子學不會走路,如果總有家教陪著她,他永遠沒有自學能力。只是前者看得見,后者看不著而已。需要說明的是前一個階段做的越好,后一階段越省力。否則,就得亡羊補牢。再舉個例子,如果孩子不餓,你偏往他嘴里放吃的,吃不下,再用棍捅捅,那孩子不煩才怪呢,如果孩子很餓,他還找不到吃的,讓他幾經周折才找到,他會非常欣喜,非常珍惜,吃的很香。學習也如此,要讓他體會到自己動腦解出題來的驚喜,這樣會提高學習積極性,增強學習興趣。我外甥,初二轉到咱們學校,剛來時英語倒數第一,初一的知識就跟沒學一樣,都沒法請家教,我讓他邊學新知識,邊復習初一的舊知識,計劃好每天看多少頁,準備一個本子,把每天學習中不會的內容記下,到校問老師,回家再講給我聽,每天練聽力、背單詞、默寫課文,一學期下來,達到班里中等,初中畢業時年級第七名。孩子只要沒有智力缺陷,只要家長教育得當,沒有成績太差的學生,成績倒不重要,最關鍵的是,他會自學了。我們老師講課也一樣,不僅教知識,更要交方法,不僅給魚吃,更要教他學會釣魚,從長遠看,自學能力最重要,因為孩子終生都需要學習,一定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,培養孩子自學能力與獨立鉆研的精神,才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    四)、忽視孩子意志品質的磨練
    現在獨生子女教育有一個嚴重不足,就是對孩子沒有任何意志品質方面的要求,也很少磨練孩子的意志。凡事寵著護著,唯恐孩子不順心。獨生子女中較多地存在著脆弱、依賴、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質,而家長似乎不如學習重視。家長往往無休止的滿足孩子的欲望,使孩子的意志品質在無形中弱化。孩子意志品質的磨練是家長、老師和其他人無法代替的,只能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實踐中發展,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挫折教育的條件。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吃苦。我來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。國外有人曾做過一個試驗,養了一群鹿,并專門圈了一片草地。過了兩三年以后這些小鹿長成了大鹿,但是很多鹿都有病,醫生說大都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。得病的原因就是這些鹿過的太舒服了,吃完就睡睡完再吃,從來不用奔跑。有個科學家提出引進一群狼來,讓狼來治療鹿的病。開始時,這些鹿笨到看到狼都不知道跑,居然迎著狼走過去,結果被狼一口就咬死了一只。狼每天吃一只,后來鹿看到狼就跑,時間長了鹿的病全治好了。如果在生活中我們不給孩子創造一種獨立的環境,孩子就會成為圈養的鹿。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,不怕苦不怕累,在學習上,才肯動腦鉆研,才會拓展知識,才會提高成績。
    五)、濫用懲罰、批評不當
   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很簡單諷刺、挖苦和體罰,認為這樣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錯誤。對孩子優點往往輕描淡寫,甚至視而不見,對孩子缺點卻糾住不放,只看見孩子缺點,就懲罰多于表揚。其實懲罰是極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長的,是一種極為消極的教育方法。孩子因學習問題多次遭到懲罰,就會厭惡學習,回避學習。孩子所犯錯誤,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就應該原諒,父母和老師應該正確引導,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,并給于更多的幫助、鼓勵,而不是用諷刺、挖苦甚至體罰來代替教育。還有一點請家長謹記:當跟孩子你生氣時,千萬別教育孩子,因為此時你說的全是氣話,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緒,怎么解恨會怎么說,你是出氣了,但受傷的是孩子,與教育無補。所以有人提出家長教育孩子的“三分鐘”規則,就是孩子犯錯誤之后,家長要冷靜三分鐘再說話。
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,要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、愿望,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告訴孩子,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“批評”、“教育”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,這可以減少由于父母“言辭不妥”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。
    舉個例子:有一天,孩子在該回家的時候還沒有回家。家長開始想:這孩子,又貪玩了。繼而是憤怒:都什么時候了,人影子都不見!不等她,我們先吃飯!心里想:她回來非得好好收拾她一頓不可!晚飯后7點、8點,家長越來越焦慮:這孩子不會出什么事吧?越想越害怕,開始一個一個打電話詢問女兒的同學。正在此時,門玲響了,母親迫不及待地去開門,(接下來會怎么樣?大家想一下),這位母親是怎么做的呢?劈頭一陣責罵:“你死哪里去了?!害得我們差一點沒去報案......”女兒試圖解釋,但母親此刻哪里容得下傾聽女兒的解釋?劈頭蓋臉的臭罵一頓,這位家長用“責罵”傳達了自己對女兒的那一份刻骨銘心的關愛。做父母的,原本出于“愛和善意”的管教,常常被這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。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,父母的“愛心”往往被湮沒在“粗暴的管教行為”之中。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,不時聲稱“我都是為你好”,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,很難感受到父母的“愛心和善意”。這樣對孩子傷害太大,要冷靜下來,理性的批評孩子,在批評時對事不對人,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,還要注意這樣幾點:
    1、避免夸大事實。不要用“你總是”“你肯定”“你從來”這樣的句式,貼這樣的標簽。憑心而論,你的本意并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“總是如此”、“肯定如此”、“從來如此”。但你總這樣說,孩子就會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,所以應避免。
    2、避免籠統模糊。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,要避免籠統的指責“你這個孩子......”而應該具體地說“你這個行為......”“你這事......”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,而不是他這個“人”,也就是咱們說的對事不對人。
    3、善于認錯。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,認錯時不要說“好了,好了,都是我的錯!”“反正你總是對的,我都是錯的!”,這樣說是敷衍應付,不真誠,準確的表達應該是:“也許你是對的”“也許是我錯了?!?這樣不僅給孩子樹立了好的行為榜樣,還使孩子更佩服你。
總之,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,要避免指責,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,讓孩子體會到你的良苦用心;平等的交流,讓孩子感覺到你是他的知己朋友。我經常對兒子說:記?。徊还墁F在世風多壞,道德多淪喪,父母永遠是是真心疼愛你的人,永遠是無私幫助你的人,永遠不能懷疑父母對你的愛!
    大家配合我做個練習:如果你對孩子過多看電視的行為不滿意,你怎樣告訴他?
    A、整天就知道看電視!你看隔壁的xxx;哪樣不比你強?你這樣不爭氣,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!你去掃大街吧?。ㄟ@樣說,實際上只是發泄了自己的焦慮情緒,并且讓孩子覺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是個“壞孩子”,因而他會更不思進取。)
    B、明天開始,每天只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!(這樣憑一時沖動作出的決定,并沒有考慮它的可行性。)
    C、我們真為你的視力擔心!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,我會幫助你的。因為我們是父母,我們要對你負責。(把你的關心和協助明確告訴孩子,孩子會理解父母,會接受你的建議)
    二、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育孩子
國內外的學者都問過許多家長:您覺得孩子什么時候最難教育?多數家長認為是上初中的時候。孩子上了初中,個子長高了,更懂事了。可是脾氣似乎也變大了,與家長之間不時出現矛盾和沖突。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原因就是家長不了解少年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特征。
    一)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
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,少年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在于:“這是一個半幼稚、半成熟的時期,是獨立性和依賴性、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”。前蘇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:少年期的年齡特點在于具有一種半兒童、半成人的心理。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主要表現在三方面:
    1、生理上巨變與心理發展相對尺緩的矛盾。少年生理方面的巨大的變化從心理上希望盡快進入成人世界。但是,他們心理發展尚未成熟,又不能完全充當成年人的社會角色。
    2、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幼稚性間的矛盾。這種矛盾包括思維、情感、個性等。少年期的孩子特別希望家長把他們當作“大人”看待,特別希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和信任??墒?,有時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,“看自己總是一朵花,看別人全是豆腐渣”家長應提醒和引導他們調整自我評價,自我體驗,不要走極端。成功時,常常情緒高昂,挫折時,馬上情緒低落,悲觀失望,甚至妄自菲薄。家長不要急于介入或干涉,應該允許少年有一個自我的情感世界,家長應理解和信任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。
    3、心理上的壓力與承受力的矛盾。少年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承受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巨大壓力。內部的包括生理上的巨大變化、情緒不穩定等,外部的包括來自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對他們的過高期望和要求。現在的孩子的確很累,他們幼稚的雙肩擔負著太重的擔子,可此時孩子心理承受力是脆弱的。家長在教育他們時,一方面不要把少年當作“小孩子”來看待,要適當地尊重孩子的意見。另一方面,也不要把省當作成熟的青年來看待,要給予必要的、正確的指導監督,既要采取措施發展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獨立性和自覺性,同時,還要幫助他們克服幼稚性、沖動性和依賴性。
    二)、少年期家庭教育應注意的問題
    從以上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,這是一個特殊的關鍵時期,這就要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把握好“放”與“管”尺度。
    1、既要尊重理解,又要嚴格指導。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,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、被尊重的時候,他的內心是溫暖的、安全的、放松的,沒有疑慮、沒有孤獨感。因此,“理解、尊重孩子”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,縮小“代溝”。請盡可能理解你的孩子,青春期畢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橋梁,而不是真正的成年,他們的意見、判斷很可能經常是不妥當甚至是荒唐的,身為家長當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對,但在否決孩子意見的同時,你完全可以同時表達出你對他的理解,雖然家長不能接受,但是家長懂得他的想法,明白他的感受,家長要根據少年的實際特點給予積極、嚴格的指導。06年我兒子考試失利,659分,差2分與北大擦肩而過,我堅決讓他復讀,他堅決不聽,我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,說服不了他,最后我讓他后果自負,他毅然上了北京郵電大學,開學那天,他的校長給他發了條短信:王拓,你踏進北郵將是北郵的驕傲,未進北大是北大的遺憾。因臺校長也主張他復讀。沒辦法,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,他今年又放棄出國和保研的機會,改專業,考北京大學光華學院金融系的研究生,同樣我還得尊重他,盡管不情愿。事實證明他是對的,殊途同歸,但他收獲了選擇的喜悅,經歷了心靈的歷練,體味到了承諾的分量。當然,家長對孩子不能只是尊重理解,還要嚴格指導,崇尚所謂“樹大自然直”,其實這就等于放縱,會造成許多隱患。
    2、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呼聲,主動與他們溝通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,但在這種溝通中,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:少說多聽。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:有一位母親,有一天得了喉炎,嗓子啞了。兒子放學回來后說:“媽媽,老師批評我了。”接著就訴說老師怎么怎么不對。當時,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:你錯了,老師是對的??墒且驗樯ぷ訂。f不出話,就只好瞪著眼睛,看著兒子說。等兒子終于說完了以后,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:“媽媽,我謝謝您?!彼敃r一愣,不知兒子是什么意思。兒子又說:“謝謝您,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?!钡诙欤瑑鹤佑謱寢屨f:“媽媽,你昨天雖然什么都沒說,但是我已經明白了,我錯怪了老師?!边@就是傾聽的力量,不需要你去評論,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。
   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,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,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、用心去聽??梢哉f,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。心理咨詢師要做的就是貢獻自己的耳朵。“聽”是咨詢人員的一個主要任務,因為大部分有了心理問題的人,他所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苦惱、煩悶說出來,有時你只需認真地去傾聽,并表現出你的關注,再略加指點,來訪者就會心滿意足,感到心情舒暢。我們常說“話是開心的鑰匙”,這里的“話”是要來訪者說的,而不是咨詢師說的。當家長的,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,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,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。那么,從今天開始,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,改變一下自己,在家里我們盡量的少說,多聽,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會有很大的改變。

0
恰同學少年 相聚鳳華學校
聯系電話: 0356-2227188
晉ICP備05000609號-1
国产萌白酱在线一区二区,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,一区二区欧美视频在线,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级高清视频
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|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|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|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|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玩人妖 |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