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長,往往以為,學校是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最為關鍵的因素,但其實,家庭也是影響孩子成績的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。與其大費周折讓孩子上個好學校,不如從身邊做起,給孩子辦個好學校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通過調查顯示:家庭對孩子的隱性學業支持因素更值得關注。那哪些家庭因素對孩子影響比較大呢?
1.善于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,孩子成績更優秀
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、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。數據顯示,“會聽取孩子意見”的家庭,子女成績優秀的占39.11%,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.90%。
面對教育分歧,父母選擇“私下再協商”的家庭,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.10%,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1.98%。
在民主、友好的家庭中,學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,信任感被學生內化為學習潛力和動力,運用于學習的自我管理中,繼而促進學業水平的提高。
2.父母情緒越正向,子女成績優秀比例越高
家人間的情緒理解與反饋不容忽視。調查顯示,家庭成員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,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。
如當父母情緒不好時,“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心”的家庭,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最高,為74.12%,而冷漠、疏離的家庭中,如“不如不說,說了更鬧心”和“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”,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.48%和5.41%。
父母的消極心境會投射并傳染給子女,尤其對較為敏感的孩子來說,如果父母的情緒不一致,則孩子的心理調適就比較困難,久而久之會給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,影響其學習效果。
3.父母經常讀書看報,孩子成績更優秀
數據顯示,“閱讀型”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。閑暇時父母經常“讀書看報”的家庭中,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.31%,高于“看電視、玩電腦、手機”(27.43%)、“朋友聚會、打牌娛樂”(24.90%)等家庭。
由此看來,為孩子創設良好的“閱讀型”家庭氛圍對其學業成長的意義不言而喻。
4.家人共進晚餐,孩子成績普遍更好
學生學業水平與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密切相關,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越高,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越高。數據顯示,選擇“從不”“偶爾”和“經常”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,成績優秀的學生比例分別為17.74%、27.35%和39.19%。
進一步對每周家庭成員共進晚餐的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,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,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。
5.會自我管理的孩子學業水平更高
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學生學業水平也更高。當問及學生“興趣班是怎么選的”,能表達自己喜好愿望、獨立做出選擇的學生(“我自己選的”)和能與父母商討聽取父母意見的學生(“父母和我商量的”),成績優秀的比例相對“同學上,我也上”“父母決定的”的比例高兩倍;
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,隨自主管理零花錢能力的提高,其學業優秀的比例也直線上升。53.30%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學生會將零花錢“攢起來,有計劃地花”,比成績較差的小學生高17.97%;相反,隨心所欲,給多少花多少的學生中,成績較差的為13.91%,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僅為3.12%。
6.孩子是否做家務,成績反差比較大
自理能力強的學生學習能力也強。當問及“孩子分內的事情總讓您幫忙,您會怎么辦”時,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,“家長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”的比例最高,為43.11%,“有求必應”的比例最低,為2.12%。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里,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。
由此看來,并非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孩子學習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選擇。那些認為“只要學習好,做不做家務都行”的家庭中,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.17%,而持有“孩子應該做些家務”觀點的家庭中,此比例為86.92%,兩者相差懸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