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里尋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燦若繁星的中華文化仍以亭亭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,不斷吸引著世人的目光。但五千年晝夜輪轉,皎潔的明珠也泛上了一層名為時代的灰,如何與時俱進,推陳出新,成了讓它再泛星光的關鍵。
中華文化何其悠久,遠有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”的諄諄教誨,近有“少年強,則國強”的熱血誓言;上至皇家園林遺世圓明園,下至熱氣騰騰美味蘭州面;東至雋秀華麗的漢服襦裙,西至英姿颯爽的藏族半袍……吃、穿、用、住、行,無一不讓人贊嘆于中華的燦爛文明。
然斗轉星移,時過境遷,就拿蘭州拉面為例:二十多種草藥,二百多年經驗,都由老手藝人緩緩融進了這碗拉面。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,源遠流長的養生之道,都隨著勁爽的面條在食客的口中蕩漾。理所當然,蘭州拉面成為了青海的象征,中華的代表,老百姓改變命運的“聚寶盆”。
但二十一世紀的高速發展,讓蘭州拉面處在了一個左右為難的尷尬地步。所以怎樣改變這種境地就成為了首要任務。
李政道曾說:“創新的第一步是提出問題。”那么,蘭州拉面為何不再火爆?中華文明為何漸淡于世人之眼?我們到底該傳承怎樣的文化?
劉心武說過:“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,我們都應有分析,有鑒別,有批判地加以傳承和發揚。”中華文化亦是如此,我們應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。敢于向時代看齊,只是向上走,不必聽墨守成規者的話,有想法就做,有能力就闖,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,就令螢火般,不必等候炬火,自己成為引路的光。
在傳承的路上,與時代接軌勢必是延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。重建一家燈火通明的餐館,再掛一張蘭州拉面的招牌,又續一碗名為中華文化的精彩美食,后延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,再現中華名族的文明之光。
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流,身后是明明暗暗的燈火,沿河十里,中華文華將從古亮到今長長久久。
180 舒佳敏
指導教師:祁世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