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看到朋友圈里有一句話:
成功的關鍵,往往在于當你覺得自己不行時,再咬牙堅持一下。
這句話很認同,也很適合父母給孩子去正向賦能。
因為家里有一個高中生和小學生,也因為老大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諸多坎坷,從小學的逃課叛逆,再到初中從學渣一路逆襲,上岸重點高中,再到重點高中后經過高一學期的低迷。
各種幺蛾子,我七七八八都陪娃經歷了,要么嚴管,要么放任完全不管,各種極端的教育模式都被我嘗試了個遍。
有過高光時刻的風光無限,也有至暗時刻的無處話凄涼,現如今再回想之前反倒是平靜了。
細細起來,我娃跌的最大坑就是情緒內耗了,內耗的花樣翻新,每個階段每個表現都各自不同。
而我也在我娃遭遇各種幺蛾子情緒和內耗中,快速成長了起來,真應了那句話:不破不立,不痛不醒。
經歷過足夠多的打擊和數次打臉的量變后,才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質變,我稱過去為:生命的禮物。
雖然很疼,很累,很扎心,但那些哭干了眼淚的時刻都終于變成了鉆石般的經驗教訓,都變成了重啟和翻篇。
所以,我想把我娃成長路上遭遇最大的情緒危機,給各位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上的避坑指南,3種問題尤其要十分上心,不然會導致內耗和厭學:
第一種問題:情緒無小事,一定要十分關注,及時疏導。
我自己學心理學多年,也對情緒療愈和修復很擅長,可是卻在我娃情緒處理上翻車了。我把自己在擅長領域翻車的行為理解為知識詛咒。
在我娃九年級下學期時,他想沖刺最好的高中,于是我就一門心思助他沖刺,對他要求很嚴格,給他制定學習計劃,每天像唐僧一樣念叨“簡單題絕對不能丟分“。
重視他的每一次小測,每一次模擬考試,那段時間我暫停了自己所有的工作,一心陪考。
被目標帶來的緊張和焦慮包圍的我,忽略了孩子出現的緊張和焦慮,甚至在孩子理化生考試手抖到握不住試管時,我都沒有意識到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了。
我還夸孩子,為了解決問題,他強忍著緊張,一遍遍拿鉛筆當吸管練習手抖時也能滴進試管。想到當時自己一門心思讓孩子考出好成績,而忽略孩子內心的緊張,很是自責。
雖然孩子憑借著自己的苦練,在高度緊張時實驗考試也得了滿分,但他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并沒有緩解,而是在一模和二模時因為緊張全考翻車了。
直到中考前一個月,我才意識到孩子情緒已經內耗已經很嚴重的,完全的自我否認和攻擊自己,想退學去打工。
那時,我緊急做了幾件事:放下自己對孩子的高要求,每天給孩子緩解壓力,告訴他考不好沒關系,有媽媽為他托底,不用怕,放心去考,考成什么樣都沒關系,絕對會有高中上。
臨考前的一個月,我每天持續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孩子釋放壓力,很幸運最后將心態調整過來,舒緩了情緒,上岸了重點高中。
孩子的情緒真的特別關鍵,父母一定要重視。
第二種問題:關注孩子變化,人際關系矛盾一定要及時疏導和排解。
對于初高中孩子來說,同學關系也很重要。有時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否認或者好朋友突然的翻臉,都會讓孩子倍受打擊,甚至一蹶不振,轉化為對自我的攻擊以及自我認可度的坍塌。
這時,父母一定要多跟孩子保持溝通,跟孩子多一點走心的聊天。
我家孩子就遇到過玩得特別好的朋友突然不理他了,讓他十分受傷和倍受打擊,他會問我:媽媽,是不是我太菜了,太差勁了,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?
我會安撫和疏導孩子:這不是你的錯,也不是對方的錯,只是不合適了,沒共同語言了而已。能失去的感情,它原本就不屬于你。向前走吧,總會遇到風景和你想見的人。
遇到孩子跟我說人際關系的矛盾,我從來不指責孩子,也不會指責對方,我會教孩子轉念,換個角度去看問題。
對同學關系和人際關系,既不用求著或討好誰,也不用過于在意。關系好的時候多去珍惜,以誠待人,關系不在時,微笑著不必說再見。
另外,我也會給孩子灌輸一種理念:不要總責怪自己不值得別人善待,不要總是挑自己的毛病。人和人之間原本就是合得來就多說話,合不來就少說話。
三觀不同,不必強融。沒有對錯,只有選擇。不屬于你的,就隨他走唄,向前走,讓自己變得更強一點,站得更高一點,風景只會更美好。
與其去把時間浪費在內耗和嫌棄自己上,不如去乘風破浪,一路向前。
第三種問題:關注孩子的目標感,對自我的要求以及自驅力。
我家孩子在高一時,對自我的認可度非常低,很想變好又覺得自己努力也沒有用,自己是個廢物,反正已經不行了。
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有這樣的想法,在我眼里孩子一直都很優秀,我根本不會往孩子自卑的方向想,一直覺得孩子是有目標,對自己是有要求的,卻忽略了孩子沒心勁了,對自己沒信心了。
所以自驅力也沒了,一度的懷疑和質疑自己,在內耗里循環。
每天處于很想變好,又對自己不認可,陷入了自責和自我貶低中,目標變得越來越遙遠,行動越變越遲緩,最后直接不寫作業,不面對學習了。
當我發現孩子的異常情緒時,不斷去鼓勵孩子,去跟他探討什么是真正的目標,疏導他不要跟任何人比,只跟自己比。
后來,當孩子內心有力量,不再是空心人時,孩子的目標和驅動力也慢慢回來了。
一件特別小的事,會影響孩子很久,一個在父母看來很小的卡點,會一直內耗著孩子。所以父母也需要多去共情,覺察孩子的內心變化,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內耗,回歸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