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學案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,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,由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教學內容,通過教師集體或者個人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,促進學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“教學合一”的設計方案。導學案是集教師的“導案”、學生的“學案”、“練案”(分層次的訓練)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,它是高校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為學生進行學習設計的產物,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“路線圖”、“指南針”、“方向盤”、“導航儀”。
通常導學案設計的基本要素包括學情調查、學習目標、知識鏈接、學習內容選擇、重難點預設、學習策略與學法選擇、教與學的評價、整理學案、達標測評、教與學的反思等。不同學科、不同課型的導學案在某些要素上應有所側重。
從上面對導學案的概述中,最起碼體現了這樣幾個方面:
1、導學案不是“學案”。學案是針對學生而設計,而導學案既含有學案的功能,還兼有教師指導的意義——“導案”,所以導學案是體現了“教學合一”的教學文本。
2、導學案設計具有科學的實踐基礎和先進的理念支撐。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講,導學案蘊含著教學設計的諸多功能,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“導學案設計”,以區別于教學設計這個概念。導學案是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產生的,確切地說是高效課堂下的產物。無論從內涵上還是從命名上更強調“以生為本,以學為本”的理念,也就是“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”的新課程核心理念。
3、導學案是立足于課時或課題設計的方案。一般以課時為單位設計,便于學生的學習使用。
4、導學案在設計的主體和使用的對象上有側重。從設計主體上講主要是教師,而且主要以具體備課的形式產生;使用上主要為學生服務。
5、導學案設計具有互動性和生成性。導學案設計體現了師生互動、生生互動、動態生成的過程。
6、導學案設計具有過程性和系統性。就過程而言,導學案融導、學、練、測、評于一體,是一個從教與學的準備、教與學的實施到教與學評價的教學過程系統性設計,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結果性文本。就系統而言,我們常說高效課堂是一項系統工程,它是由高效課堂理念系統、教學系統、組織系統、評價系統、文化系統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,導學案承載了高效課堂的系統性。單就課堂操作技術層面講。
7、導學案的設計類型根據高效課堂的課型來定。高效課堂一般有綜合課型、自學課型、展示交流課型、訓練課型等。對此導學案都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設計。
8、導學案是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的設計文本。導學案設計是站在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的角度來做的,同時關注學生差異,進行差異性教學設計。比如進行分層教學設計。
9、導學案體現了“大課程觀”和“大課堂觀”的概念。所謂大課程觀,教材由過去的權威性文本材料——教師“教教材”到教材作為教學活動使用的媒介和載體——“用教材教”,再到高效課堂上課程的開發、建構和課程資源的整合應用——“用學材學”,從而樹立起“大課程觀”。現在教材的功能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。
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,徹底打破了學生過去學習的時空概念,學生的學習空間已經不是原來的課堂,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再是課堂45分鐘,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到任何知識。這就是所謂的大課堂觀。
10、導學案被喻為學習的“路線圖”、“指南針”、“方向盤”、“導航儀”。它最起碼要解決這樣三個基本問題(從學生的角度講):
我要走向哪里?(學習目標)
我如何到達那里?(學習材料、媒體和學習策略)
我如何判斷是否已經到達了目的地?(評價與修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