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湃新聞報道,日前,湖北十堰一名14歲少年報警稱,與媽媽因網課起爭執,被家暴逼得要跳樓。民警上門查看,少年哭訴考年級前100名,媽媽不僅不肯定,還說“不考零蛋就行”。學校要求家長在學生作業中寫評語,其母親則以看電視玩手機沒時間為由,讓該生自己發揮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民警開導兩人20分鐘后,該母親終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。 這則新聞故事性不強,但矛頭直指家庭教育問題。報道中學生的極端行為,與其母親埋頭數字娛樂,不關心孩子的學習、不配合學校的要求有關。盡管這類情況沒有統計數據,但在當下家庭中恐怕不是個案。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,現實中的確有部分父親或母親,沒有有效參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。家長的種種行為,反映出的是一種不當的育兒觀。 儒家文化下的中國父母,對孩子寄有很高的希望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,“孟母三遷”“岳母刺字”等故事,無不反映出了父母對孩子的諄諄教導,體現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傳統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,廣大父母高度重視孩子的成長。這種注重家庭教育的歷史傳承,當然值得鼓勵和贊揚。 但是,今天復雜的教育環境給父母帶來了挑戰。當今的教育環境下,孩子面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要求,父母不僅要像傳統教育那樣,對孩子進行志向教育、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,還需要更多參與他們的學習和教育過程,進行直接的知識輔導與心理疏導。隨著家校合作、學校與家庭教育并重的做法逐漸制度化,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,父母的教育責任也在增加。 父母的教育責任,在在線教育背景之下更為緊迫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教育領域教學的變革。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按時上課、課堂投入、課前預習、課后復習以及作業提交等任務,不僅需要老師的教育指導,更依賴于父母的引導與監督。線上教學模式,無疑對家校合作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細化的要求。 從實踐來看,父母的家庭教育實踐存在明顯的分化。一部分家長掌握了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方法,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呈良好狀態;另一些家長則存在“學校為王”的錯誤觀念,對孩子期待的置若罔聞,使得家庭教育氛圍不濃、作用不明顯,孩子也因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期望,產生厭學情緒。新聞中的母親,就是后一類型的代表。 解決家庭教育缺位問題,需回歸傳統,更需要更新育兒理念與方法。關于家庭教育,父母僅有理論重視還不夠,更要落實到行動中。我們既要欣喜一些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全方位參與,也要幫助另一部分家長在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補課。有關部門多一些關注家庭教育的政策,學校與社區多一些家校合作的制度安排,專家學者多一些相關的研究,共同為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政策和制度環境。同時,有必要由學校、社區以及第三方機構對父母開展多維度的育兒培訓。相信家長有了正確的育兒理念,并全方位關注和參與孩子的學業與全面成長,親子關系將更加和諧,孩子也能收獲更美好的未來。